近年来,公铁并行已成为中国高速交通设施建设的新兴发展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公铁并行交通绿廊的作用,是高速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和城乡土地紧缺的背景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溧阳生态森林走廊,是横穿溧阳市域、相依并行的宁杭高速铁路与宁杭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绿廊。在韧性景观修复、国土空间规划等语境下进行多维分析,全线研究、整体规划,探索中国高速交通设施快速发展进程中绿廊空间规划与复合利用的创新策略。通过修复断裂的自然生境,系统性地重建绿色空间网络,切实发挥绿廊的区域联动作用;整合地块及周边自然文化资源,营造绿色休闲空间,加速城乡互动与共兴,振兴地方文化与经济。


项目背景
Background
全中国近4万km高速铁路中,约有70%的路段是与高速公路并行。在高速交通设施快速发展和城乡土地紧缺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发挥公铁并行交通绿廊的作用,是中国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项目位于溧阳市境内,是江苏南京市至浙江杭州市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绿廊的组成部分,全长39km,分布有江南地区典型的谷地、山地、湿地景观,是宁杭交通生态廊道沿线最重要的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地区之一。规划以科学认知“公铁并行交通绿廊”为基础,由景观专业领衔,协同多学科团队,探索“高铁并行交通绿廊的更高价值追求——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复合利用”新模式。


问题与挑战

Design challenges
总面积为25.92k㎡的基地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无序的建设和开垦活动日益严重、蚕食了水系、湿地、林地等生态资源,自然肌理和城乡空间被割裂。
在宁杭交通景观廊道建设和溧阳全域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机遇下,本项目主要面临两个挑战:
1 如何修复生态基底,缝合被割裂的城乡空间与自然生境。
2 如何从森林旅行、体验视角,重塑交通廊道风貌特色,打造溧阳自然与文化融合的地标体系;导入适宜的游憩活动,焕发交通绿廊的活力。


研究与分析
Research Analysis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与方法,系统采集环境和社会数据,包括沿线的资源分布、景观格局、土地利用和交通衔接状况,分析其在生物多样性、生态连接、生态系统服务和弹性基础设施中的作用。
通过多学科合作,制定“用地与资源、生态敏感性、游憩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技术体系”,并将前期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项目规划和设计控制中。
目标与策略
Goals and Strategy
规划以生态基地修复为核心,完善森林绿道网络体系,链接沿线城乡生态空间与基础设施,最终实现森林廊道与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有机结合。


规划布局

Spatial Pattern
面对基地复杂的土地属性,切实尊重自然肌理,规划整合了溧阳市域三大生态廊道,构建了从“X”型走向“丰”字型的山水景观格局,形成由1条森林链带串联起3大休闲板块的9大特色区段的规划格局,实现城乡空间与生态走廊的缝合。
01 多视角的森林旅行纽带构建
整合沿线自然人文资源,适度拓展生态走廊的休闲功能,立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森林绿道中的多维视角,展现江南地区典型的谷地、山地、湿地景观风貌。
02 森林绿道体系构建
规划构建了多层次森林绿道网络,导入森林游憩活动与设施,与周边5个公园节点、16个旅游目的地链接,形成“一条惠民共享的森林体验绿带”。
03 森林文化地标打造
规划以一年十二个月份的季相特征为灵感来源,在长廊沿线设置森林望楼,成为自然活动与社会行为的联系节点、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标志、特殊服务功能与旅游休闲活动的综合载体,实施方案将进行国际征集与深化设计。

规划特色
Characteristics of project
01 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走向国土空间规划
From Urban Green System Planning to Territory Development Plan
  • 将高速公路/铁路分成相等的百米段,设定交通走廊外侧200 m为缓冲区,以优先级的栖息地、洪水预警区域等指标为重点,确定高品质林地、湿地生境以及农田的位置与占比,推动闲置地、废弃地再利用,将湿地、林地、耕地、水域的占比调控为14.8%、18.6%、42.3%、20.3%。
  • 基于以上用地调控比例,依据基地现状和国土规划资料,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控制城镇村开发边界线。
  • 聚焦林地保育、湿地修复、耕地再生的“三位一体”韧性景观修复,构筑“山、水、林、田、湖、草、城”的融合规划体系。

02 以生态修复为核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Tak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s the core and enhancing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分析植被类型、冠层郁闭度、覆盖度与健康度,识别植被种类、面积、龄组,恢复、改善以及连接野生生物栖息地。
  • 引入降噪型、滞尘型植物群落,配置鸟类、碟类指引植物,构建鱼草共生的生态水系统,进一步提高廊道的生物多样性。
  • 建立物种丰富的路边草地及可选择性的低矮树林;在高速铁路/公路两侧和村镇居住区周边,设置洼地湿地和池塘,创造更多种类的生境,改善排水和水质,减少交通网络和居住地受洪水危害的可能性。

03 构建弹性网络与实施管控体系
Building a resilient network and implement a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 近期遵循适度介入原则,完善生态本底;基于游憩适宜性评价结果,启动生态体验绿道建设,以及森林驿站及森林桥梁实施方案的国际征集与深化设计。
  • 中期以全长56.5km不间断的弹性绿道体系,推动景观节点落地建设,链接沿线城乡生态空间与基础设施,整合周边资源。
  • 远期将森林廊道与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等绿色产业有机结合,形成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和绿色产业体系。

价值与影响
Values and influences
历经两年的规划研究、现场设计和实施跟踪,项目的部分区域已经初步建成。总体上,具有三方面价值:
  • 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途径,本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政府和市民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已将其定位为“十四五”规划期间的重点发展项目,并引起多地政府和行业的重视。
  • 本规划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主体,通过与城市规划、建筑、交通与市政、森林生态、农业种植等专业的交叉融合,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的角色定位和统筹领衔作用。
  • 将本项目定位为绿色基础设施的认知和解读,也将有益于其他线性基础设施,如人工运河、其他铁路/公路以及电力线网沿线的建设和发展。

业主方:溧阳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心
合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

公铁并行交通绿廊复合利用模式探索 ——溧阳生态森林走廊规划 | 亦境作品

发布日期:2021-04-14
本项目位于溧阳市境内,是江苏南京市至浙江杭州市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绿廊的组成部分,全长39km,分布有江南地区典型的谷地、山地、湿地景观,是宁杭交通生态廊道沿线最重要的生物和景观多样性地区之一。规划以科学认知“公铁并行交通绿廊”为基础,由景观专业领衔,协同多学科团队,探索“高铁并行交通绿廊的更高价值追求——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复合利用”新模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