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湾生态整治工程景观设计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 2022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非、中东地区的经济活力类(Economic Viability)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

项目概况
张家港湾生态整治工程,是中国江苏张家港市以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增进港城人民福祉的重要民生工程。张家港湾是长江奔流入海前拐过的最后一湾,被誉为“江海交汇第一湾”。项目基地位居长江南岸,总面积1.26km²,包括长江沿岸9km长的滨水陆域,沿江滩涂、以及养殖鱼塘。
区位图↑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历史记忆的复杂性,张家港湾生态整治工程的难度远超一般的生态湿地修复工程。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生态基底差,如何还绿于滩,带动绿色经济发展?
(2)重工业横隔江岸,如何还江于民,增进港城人民福祉?


定位与布局
本项目旨在改善长江生态环境质量,践行国家长江大保护的发展总基调。设计贯彻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利用“生态技术整合应用、工业遗存有机更新与乡土公共艺术化、弹性与可持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化校企协作”策略,以应对场地挑战。
以“还绿于滩、还江于民“为目标,以营造 “平林大江、湿地漫滩”为愿景。形成“一堤两道三片”的布局结构,打造“最美江湾”、“最美江滩”、“最美江堤”。
平面图↑

理念与特色
1. 还绿于滩,带动绿色经济发展
(1)科学评估工业岸线,构建具有生境保护、防洪消浪、稳定护岸功能的水陆交错带
设计保留利用结构稳定的硬质堤岸,保护原生的24hm²的芦苇滩涂,利用废弃堤岸的18000m²混凝土块加固生态岸线;采用植物覆盖的驳岸生态软化技术,构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有自适应能力的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在发挥生态功能同时提高景观效果。
设计保留利用结构稳定的硬质堤岸,利用废弃堤岸的混凝土块加固生态岸线,并在原有的码头架设护栏,作为观江平台。↑
采用植物覆盖的驳岸生态软化技术,构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有自适应能力的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
(2)科学改良土壤,构建自适应的防风植物群落,利于乡村农业作物增产
通过喷洒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化学固沙剂,或种植沙生植物等方法改良沙化土壤,利用养殖鱼塘的清淤底泥覆盖部分沙地,进行“防风林+涵养林+景观林”复合林带的种植,乔木数量达到14000株,生态岸线延长7600m,极大提升了江岸防风能力。构建的防风林带有效对江堤内的农田进行保护,预计提升农田谷类作物收成20%。
通过喷洒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化学固沙剂,或种植沙生植物等方法改良沙化土壤。↑
按防洪要求对部分沙地进行土方回填,表层覆盖江滩石固定。↑
在江堤坡面,营造适地适生、低维护的护坡防风林带。↑
改良沙化土壤,采用“防风林+涵养林+景观林”林带模式,构建自适应的防风植物群落,有效保护了江堤内的农田,乡村农业作物增产20%。↑
在江堤坡脚,构建适应潮汐变化、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体、缓解排洪压力的湿地涵养林。架设环境低影响的空中栈桥。↑
在不同高程的活动区域,营造“春花秋叶、层林尽染”的乡土植物景观林。↑
(3)修复废弃养殖鱼塘,构建水生态净化系统,实现养殖鱼塘景观化利用
对河底进行清淤,修复鱼塘内的水质污染与底泥污染,清淤的底泥作为岸线重塑与种植土进行再利用;通过设置预处理区、初级净化区、复合净化区、稳定调蓄区,对废弃鱼塘进行梯度改造,将鱼塘内的V类水净化为Ⅲ类水;同时构建了鸟境、虫境、林境、湿地水境等繁荣的生境系统,张家港湾物种丰度提升35%以上,更促进了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种的回归。
梯度修复废弃养殖鱼塘,构建五级水生态净化系统,实现养殖鱼塘景观化利用。↑
构建了鸟境、虫境、林境、湿地水境等多样的生境系统,张家港湾物种丰度提升35%以上,项目建成后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种陆续回归。↑
“废弃鱼塘”变“湿地花塘”,构建了鸟境、虫境、林境、湿地水境等生境系统。↑
鱼塘堤埂铺设碎石面层,丰富游览体验的同时,最小化影响池塘的生态环境。↑
土堤埂铺设碎石面层,提升路堤的渗透性与步行体验。↑
堤顶道路两侧、建筑和停车场周边设置植草浅沟和下凹绿地,践行海绵理念。↑
在硬质广场和阶梯两侧设置艺术化卵石截水沟,提升雨洪管理的有效性。↑
(4)改善村落环境,打造长江生态旅游产业链,带动乡村绿色产业发展
项目实施后,拆除沿江码头企业10余家,清理畜禽养殖161户,大大改善了周边村居环境。项目建成后,政府创新推出“原味长江、魅力乡村”生态之旅,每年吸引游客100余万人次,成为落实生态保护、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板。

2. 还江于民,增进港城人民福祉
(1)基于应对水位变化的空间安全策略、梯度打造开放、复合的水岸活动空间

依据长江水位的防洪要求,设置7.6m以上、7.6~5.6m以及5.6m以下的三个高程控制区域。标高5.6m以上常年不可淹没区域,设置配套建筑、硬质广场及活动草坪,实现自行车道、漫步道“两道贯通”,并成为2020和2021届张家港国际马拉松的举办地点,带动全民健身浪潮。标高5.6m以下区域,在保护滩涂湿地的原生态的前提下,设置亲水平台与栈道,满足观江需求。


标高7.6m以上↑
标高5.6m-7.6m↑
标高5.6m以上常年不可淹没区域,实现自行车道、漫步道“两道贯通”,完善长江滨江绿道体系。↑
标高5.6m以上常年不可淹没区域,设置配套建筑、硬质广场,提升滨江空间的游憩度。↑
标高5.6m以上常年不可淹没区域,设置活动草坪,满足露营等多样需求。↑
标高5.6m以下可淹没区域,设置不同高程的架空亲水平台与湿地栈道,满足观江要求的同时保留滩涂的原生态性。↑
标高5.6m以下可淹没区域,在林间架设多层次、多形态的架空栈道,提供了多样的游览体验。↑
标高5.6m以下可淹没区域,在花海和林间架设空中栈桥,满足观江与赏花的需求。↑
(2)工业遗存的功能化与艺术化更新策略
老沙码头群和旧船厂承载了张家港湾的工业记忆,出于结构及防汛安全考虑,选择性保留与修缮高桩平台,打造成公众可以体验到张家港湾码头风貌和工业记忆的开放滨江平台。在航标遗存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更新,保留其导航功能的基础上,增设多样的服务功能,成为地标性的观景塔。
选择性保留与修缮老沙码头群和旧船厂的高桩平台,更新面层,打造具有张家港湾工业记忆的开放休闲平台。↑
将原长江信号灯塔改造成多功能观江塔。↑
在观光塔建筑内部开设景窗,形成“框景”,满足休憩功能的同时丰富视觉体验。↑
形态多样的观景窗,犹如天然的取景框,形成系列观景“画廊”。↑
3D打印的纹理与色叶植物和自然光影形成精致的小品。↑
3D打印技术为公共服务设施的景观化增添了更多可能。↑
管理建筑采用“现代木结构建筑模块化营造和装配新技术”。↑
管理建筑后庭院铺设白沙和汀步,营造了与宏大江景形成对比的“世外桃源”。↑

创新与效益
1. 创新引导
(1)本项目以上海交通大学的风景园林团队领衔,邀请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James Hayter教授团队,联合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水环境治理、环境生态等多学科团队,对长江滨水岸线生态修复与景观化进行了跨学科研究。

(2)采用多项专利与新技术,实现了钢厂固废零排放,减少了施工对滩涂环境的破坏,在改造过程中做到了对长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


2. 效益与影响
本项目先后得到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官方媒体的专题报道:以“绿色发展”为主题,赞扬了张家港湾还绿于滩、还江于民的建设成果;以”长江新人家”为主题,描绘出改造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共建小康的美景,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本项目于2021年3月入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践行动优秀案例、2022年8月获得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IFLA)经济活力类(Economic Viability)杰出奖(Outstanding Award)。

IFLA杰出奖:张家港湾生态整治工程景观设计 | 亦境作品

发布日期:2022-09-22
项目名称:张家港湾生态整治工程景观设计
项目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
业主单位:张家港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处
设计单位:上海亦境建筑景观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
合作设计: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University of Adelaide、Australian Oxigen Landscape Architect and Urban Designers Association
施工单位:张家港市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山水环境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19年-2020年
项目规模:1.26km²